一隻米的鍬形蟲飼育日記 LOV.1
阿卡巴深山鍬形蟲 ( Lucanus cervus akbesianus ) アクベシアヌスミヤマクワガタ
誇張的大顎+帥氣的頭盔,使得深山屬鍬形蟲一向都是鍬界的超人氣種
如國內的台灣深山鍬形蟲就是許多甲蟲迷的最愛
而國外的 number1 明星一哥應該就是本篇主角---歐洲深山鍬形蟲亞種-阿卡巴深山了
當然歐深原名亞種 ( Lucanus cervus cervus )及另一亞種猶太深山 ( Lucanus cervus judaicus )也是一樣非常有人氣的,排名只是純粹依個人喜好而已
2015年筆者回鍋養蟲時,雖然重心都放在收集各產地的日鋸上面,但心裡仍然也不忘惦記著LCA
只是每次看到出售文都慢了一步,徵求也未果
(ㄟ!?"筆者"是怎麼回事,在假掰什麼..哈,滿足一下夢想;假裝是出版寫作家咩)
回歸本文,一直到了2019年的元月
正當領了年終發愁著不花很難過時(誤)
剛好看到了論壇有阿卡巴的標案,SO便趕緊下標入手啦
因求才若望加上怕錢咬口袋(又誤)
一口氣買了4對!(土耳其產3,敘利亞1)
體型約在72~77mm之間,送走了9張小朋友
收到後幫他們佈置好溫馨舒適的房間後便恭請好生靜養去囉
筆者與阿卡巴的初見面
LCA雙槍 體長差不多(敘利亞&土耳其產)
遺忘法則的過了1個半月後,發現有一隻土耳其產母蟲爬到土表上發呆了(賣家賣時已羽化數個月)
然後很幸運的公蟲也跟著醒了,可以遇上了
後來這4對剛好一對土耳其一對敘利亞順利配種(另外2對就unlucky了...後敘)
於是就這樣譜出了筆者的阿卡巴深山繁殖序曲囉!!
這篇飼養日記的誕生主要是因為迷上了阿卡巴深山鍬形蟲
所以想來寫一下飼育上的觀察及紀錄,除了自己可回顧檢討改進之外或許也可讓新手參考(其實筆者也是深山菜鳥...)
now就一起step by step
一起來飼養這酷帥迷人的鍬形蟲王者吧
~Chapter 1~ 種緣入手
有一次一位蟲友寫訊來粉專問我,他想養阿卡巴深山,建議要收成蟲還是幼蟲!?
我是認為有機會還是直接入手成蟲比較好
簡單的說這隻母蟲很好生,若一切順利的話
繁殖至少應該能取得20~30隻幼蟲,對下一輪來說籌碼足夠
只是比較怕的是種公母買回後到醒來的期間,中途會不會睡到出事若其中一隻有意外的話通常不太好徵到候補,可能累代就無法進行下去了
不好徵的原因筆者推測是因為阿卡巴的蟄伏期長,加上壽命又短
公母遇到的時機有時真的很難完全掌握
所以飼養家寧願先自留,等確定配種繁殖了之後再將多的釋出
幼蟲的話大部分賣家都是一組賣,建最少養個10隻
若都養出來至少有機會湊個幾對累代,不過公母羽化時間也是要考量的變數
若相差太大也可能還是要PO徵求文
我的作法是剛開始自己生了幼蟲之後,估算一下時間分批再補進一些成幼蟲
讓公母蟲羽化的時間點比較分散,增加醒來遇到的機會
優 | 缺 | |
買成蟲 | 有生的話通常可採收不少幼蟲 | 蟄伏期間睡掛,或公母遇不到 |
買幼蟲 | 至少保底,且可努力拚大型個體 | 養掛,公母羽化時間不一 |
目前的LCA行情價
~成蟲~
60-69 一對約1500-2000
70-79 一對約2000-3000
80-89 一對約3200-6500
90以上 一對約8000起跳
~幼蟲~
一隻約200-300
這是一般論壇or社團的蟲友價格,蟲店購買的話會比較高,但店家買當然有問題也是比較有保障
另外種緣,日血,野生,累代,品像...等也都會影響價格高低
anyway~就看個人須求來選擇吧!!
國內的阿卡巴深山主要產地都是土耳其
敘利亞比較少的原因不知是不是因為內亂較危險
至於2個產地的外觀上是否有差異!?
說真的筆者是看不太出來啦,雖然也並沒有很認真的去比對
之前有看過有深山前輩指出2者的不同;頭楯、齒突、牙叉...等辨識重點
不過個人經驗不足加上玩票性質非專業就沒特別去鑽研了
種緣來說目前國內飼養的蟲友不少,種親也都很大又美型
只是販賣文不算太多,可能要常關注論壇或社團的發文
另外日血方面當然也是蟲友喜愛的管道
由於是當紅人氣種,日拍網站標案不少
也因飼養普及;難度不高,價格都還可以,so不少玩家喜歡從這裡來入手
野生方面
之前有跟其他飼養野生阿卡巴的蟲友聊過
野血並不像大家想像中強健及無敵就是了
養不大的機率比較高
或許是食材馴化及其它因素;可能要累個2~3代才可看出端倪
另外也有某地區出產的LCA個體本來就比較小的說法
因目前還未有機會入手所以也無法驗證
不過有野血可換血應該還是很讚的!
~Chapter2~ 蟄伏&交配
阿卡巴深山鍬形蟲的蟄伏期頗長
筆者飼育的經驗公母約8~10個月(20~22度),也有遇過睡超到一年的
不過目前睡久的個體最後都是繁殖失敗
大致的情況都是起來活動一下,然後又鑽下去
又起來一下,然後又鑽下去
搞得你好亂啊!不知是醒是睡,該餵不該餵
通常這種個體就算吃也吃不多,活動力也比較沒那麼旺盛
然後就在半夢半醒之間~我們越過時空相見...(有人聽過這首歌嗎...)
(不是,是就掛了...)
造成原因不明,因為環境都是一樣的,也除了剛羽化時拍照之後幾乎就完全不會去干擾蟄伏打擾他們
開頭提到購入的4對成蟲;有2對就類似這樣的狀況
公母睡很久,然後醒來後要動不動的很快就掛了...(我的錢...)
筆者猜測蟄伏中的蟲有時會因為環境介質的溫濕度變化;人為干擾;睡太久無聊動一動XD...等因素
產生假象的活動,若此時在體內器官尚未完全成熟前就急著餵食
有可能會導致蟲體要醒不醒,要睡不睡,或是壽命減短,暴斃等糟糕事
所以看到蟲睡醒活動時
雖迫不及待但還是先判斷一下是否有什麼干擾改變以及該物種平均蟄伏期多長後再行餵食
若發現果凍都沒什麼進食可先取出再觀察一下
不然辛苦入手的蟲若沒繁殖成功就可惜了!!
暴斃的LCA公蟲
睡睡醒醒的,餵食1~2週後便掛了
量測一下體長還不小耶!!(ㄟ...沒有罵人喔!!)
睡醒後的阿卡巴深山一開始會在土表休息
若觀察了幾天發現蟲大多時間都在上面沒有鑽回土裡且有活動跡象便可以試著餵食果凍
進食一段時間後的阿卡巴會變得很躁動
可觀察到常在容器內遊走想爬出去,這時就是交配的timing
因深山屬不算長命的物種
so約莫大量進食活動2~3週後就可開始配對,不然怕壽命不長的深山還沒遇到就掛了
(筆者就遇過了幾次...泣)
可觀察成蟲是否一直出現在土表上方活動想爬出去(歸綱耶)
公蟲食量一天約半顆~一顆果凍;母蟲半顆
第一次配深山,意外的比想像中順利,公蟲沒什麼夾母蟲,一下子就完成了
截至目前大約配過了7~8對的阿卡巴深山
都是公母放一起讓他們自己配(當然一開始還是會監督一下)
幾乎都是很順利的完成
只有一對因公蟲實在夾太兇才綁牙
小個體公蟲反而脾氣不好,一直開夾攻擊
不過也或許是公母未完全成熟導致
~Chapter 3~ 產房 & 卵
阿卡巴的產房筆者使用13L(34*23*16)的保鮮箱,剛好一包育成土(2/3壓緊,1/3輕壓),沒有擺放產木
濕度稍稍偏濕(因“個人感覺”產量比較好,再者比較能壓更實)
產房上面一定要擺一些木條、木塊以防止母蟲無法翻身死亡
阿卡巴母蟲與產房
筆者使用的箱子因空間及便利性考量,並不算特別大
若大一點深一點感覺成果應該是有可能會比較好一些
這箱比較特別的是母蟲放入後不鑽下去一直在咬產木塊
雖不確定其行為模式及是否會增加產量,但想說浪費體力就先將木塊移除了
母蟲放入後過了3天會偷看了一下生產狀況,觀察土表是否有被鑽過的痕跡(有時側邊也可發現有鑽出的隧道)
然後等2週後準備採卵!!
通常像繁殖日鋸都是一個半月~2個月直接挖幼蟲
那為何LCA就要採卵呢!?
一來是深山母蟲比較會生,筆者用的箱子並不算大,怕生一陣子後密度太高影響生產意願
二來因母蟲習性不同,LCA不像日鋸大都生在壁邊及底部所以無法看出是否有生
採收看一下比較保險,若沒生還可以趕快補配一下
壁邊的卵,幾乎很少觀察到阿卡巴母蟲在這裡下蛋
筆者的繁殖環境,第一輪平均可採到20~35顆卵(約2~3週)
通常母蟲可生個2輪~3輪(較少),卵的總產量大約是60顆上下
或許之後也試試看混入幼蟲吃過的舊土,看是否能提高母蟲產卵量
敘利亞產母蟲
第一輪取得卵36;第二輪取得卵+幼蟲26
雖說卵不可能全數孵化,但這產量已經很滿足了
這隻母蟲生了2輪還活著,且無斷跗節;真是保養有道;有機會挑戰生第三輪!?
不過根據過往經驗,有生也就個位數而已了
anyway,辛苦了!!
順利的採收卵後就來孵蛋吧
筆者大致上使用這三種模式
1.布丁杯各別放置孵化-通常
2.大容器通鋪混養,等孵化差不多時再分裝-有時
3.衛生紙(不織布)孵化後再分裝-偶爾
布丁杯中孵化的幼蟲(豆叩歹勢嘎!?)
優點是孵化後可吃一陣子再換,減少打擾
缺點是布丁杯雖小,但若一次20~30杯也是有點佔空間
不織布上孵化的幼蟲
優點是好管理,可清楚知道孵化狀況
缺點是若太忙太懶沒移到食材容器可能會餓肚子,而且有時似乎會不小心!?咬到旁邊的
大容器混養幼蟲
優點是方便不佔位,且有共生菌!?
缺點是要注意更換時間,避免互咬損傷
不過雖然生產率不差,但孵化良率不算太好
約只有67.8612728%(最好是有這麼精準啦)
有些卵會萎縮扁掉,有些變紅,也有些膨脹了卻始終孵不出來
可能是母蟲基因弱化!?挖掘時傷到卵!?管理不善!?(太乾太濕)
亦或是有些卵本來就是孵不出來的呢!?
(意思是因快速大量生產,有些卵本身就有缺陷)
今年因空間比較寬裕;所以改變了一下作法
母蟲投產一個月後取出換另一箱產房;然後第一箱再等2個月後直接挖幼蟲
看這樣是否能採收到比較多的幼蟲
實驗結果差強人意,只取得12隻幼蟲+一些應該不會孵化的卵
所以沒意外是卵的問題了
卵期頗久,孵化約要50天上下;或許跟飼育溫度較低也有些關係吧
~Chapter 4~ 幼蟲
LCA產房開獎,刻意放比較久直接挖幼蟲
分裝1齡幼蟲(500ml容器飼養)
LCA幼蟲食量不算大吃的慢,轉齡也比較久一點
筆者飼育觀察L1到L3約莫4個月上下,甚至有遇過超過半年才轉3齡的幼蟲
和另一亞種LCJ猶太深山幼蟲相比,LCJ成長速度是比較快的
剛轉2齡的小幼蟲
容器方面
1~2齡入500/800ml,轉3齡後若是公幼依心情分發1000/1250/1500/1750/2000ml不等(什麼奇怪道理...)
母幼則是800/1000(看手上剛好那個容器比較多)
總之還蠻隨性的
容器大小方面,因空間有限加上土錢也不便宜;所以公蟲最大就是2L而已
有聽過用那種4~7L櫻桃罐養的,真的是本錢不少
不過筆者認為大容量有加分
但是;是加在90分以後,意思是前面的分數要先拿到
如溫度控制,介質狀況,換土時機,種親選擇,保存管理...等
這些條件都滿足了之後再給予最大的空間才有加分效果
不然只要給大容器就可以養出大蟲的話那飼育就簡單多了
只要本錢夠厚就無敵了
而且大容量的介質狀態保持也是一門課題
若撐不到半年就變質腐朽的話那就沒意義了;只是浪費而已
另外筆者也有遇過公幼只用1000ml就吃到32g的
第一次幫阿卡巴3齡幼蟲換土時,因日本鋸養久看習慣了
所以看到LCA的幼蟲想說:哇!!怎麼都這麼大!?卵黃也不明顯!!可能都是公的...
後來用頭幅來分才比較準確
阿卡巴深山3齡初公母,可從頭幅的大小來判斷 (左♀,右♂)
公幼約12.5mm~13.5mm
母幼約10.5mm~12mm
當然這並非絕對,只是筆者測量的平均值
不過因怕過度騷擾幼蟲,所以量測一定有誤差導致傻傻分不清楚
有一次好玩的是
3齡初分公母後,過了3個月要換土
結果1000cc的母幼倒出來大驚;有30g耶!!原來是肥嘟嘟的大公幼
真是委屈你了(btw,效益真高啊!)
結果2隻丟2000cc的才20初頭...
還是以後都當母蟲養就好了,還省不少空間及土
3齡分發後約3~4個月會更換土,此時約進入3齡前中期
公幼體重約22g~30g
母幼約13g~20g
28g...再上!再上!再上!!
29g...more~more~more
30g...擱來!擱來!擱來!
母幼大多在15g~20g之間,體重不算太理想
L3第一罐之後再來就大約是4~6個月換一次,直到化蛹
至於換土方式一樣很隨性
若土沒啥吃又沒有雜蟲的話會保留1/3
若土狀態不好就可能全換或是留底部一些些直接填入新土
若您問那種比較好!?
當然是前者啊!比較省錢(誤)
不是啦,就看個人啦
覺得要什麼共生菌的就加點舊土
覺得會導致新土腐朽的就整個連容器換
筆者當然就是純粹看心情及土的狀況囉(←隨性派)
目前筆者飼育最重的LCA公幼蟲為32g;母幼為20g
都還有一段進步的空間,有不少高手已經養過40g了
公蟲飼育期12~28個月;平均體長約85左右
母蟲飼育期12~18個月;平均體長約43上下
基本上飼養並不算太難,有溫控加上定期更換食材應該都可養出不錯的個體
筆者飼養阿卡巴幼蟲的食材為純日製土,雖然在日本是算基礎土,但效果也還不錯,也是能養過9了
國內當然也有不少蟲店商家有推出深山飼育用木屑/土
但一來不知效果如何,價格也差不多
二來換來換去太麻煩,統一食材較方便管理(就是懶)
所以就先維持不變
當然也沒有添加營養劑來自行研發調配了
下表是幼蟲換瓶紀錄及重量與羽化尺寸紀錄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第六次 | 第七次 | 化蛹 | 羽化 | ||
no.1 |
♂ (敘利亞) ..... |
2019/6/15 L1 (800) |
2019/9/1 L2末 (1500) |
2019/11/5 L3 (2000) |
2020/3/18 28g (2000) | 2020/9/30 30g (1750) | 2021/2/15 26g (1500) |
2021/7/9 30g (1500) |
2021/12/19 長:77mm 重:26.95g |
2022/2/9 羽化失敗(9x?) (2年6個月) |
no.2 |
♂ (土耳其) ................ |
2019/7/4 L1中 (800) |
2019/11/19 L3初 (2000) |
2020/3/11 23.5g (1750) | 2020/6/8 28g (1750) | 2020/9/24 28g (1750) |
長:67mm 重:19.28g |
2022/2/9 84 mm (2年5個月) |
||
no.3 |
♂ (土耳其) |
2020/2/17 L2初 (1000) | 2020/6/8 L2末? (2000) | 2019/9/21 L3 20g (1500) | 2020/11/16 22g (1500) | 2021/3/13 20g (1500) | 2021/7/23 18.8g (1500) |
沒紀錄 (挖到成蟲) |
2021/11/11 75 mm (1年8個月) |
|
no.4 |
♂ (土耳其) |
2019/7/2 L2初 (800) | 2019/9/27 L3初 (1500) | 2020/3/16 27g (1750) | 2020/8/12 26.7g (1750) | 2020/11/16 26g (1750) |
2021/5/25 長:72mm 重:23g |
2021/7/4 89 mm (2年) |
||
no.5 |
♂ (敘利亞) |
2019/7/4 L1初 (800) | 2019/10/19 L2末 (1500) |
2020/3/11 L3 22g (1500) |
2020/9/15 20g (1500) |
2021/1/6 24g (1500) |
長:沒量 重:15.3g |
2021/4/22 77 mm (1年6個月) |
||
no.6 |
♂ (土耳其) |
2019/7/2 L2 (800) | 2019/9/27 L3初 (800) | 2019/11/19 L3 (2000) | 2020/5/19 L3 (1500) | 2020/7/4 27.33g (1500) |
2020/10/15 長:70mm 重:21.3 g |
2021/1/25 87 mm (1年6個月) |
||
no.7 |
♂ (敘利亞) |
2019/6/8 L1 (800) | 2019/10/19 L3初 (2000) | 2020/3/18 32.7g (2000) |
長:70mm 重:21.38 g |
2020/10/10 86 mm (1年2個月) |
||||
no.8 |
♂ (敘利亞) |
2019/7/4 L1 (800) | 2019/9/27 L3 (1500) | 2020/1/26 17.9g (800) |
沒紀錄 |
2020/6/9 66 mm (11個月) |
||||
no.9 |
♂ (敘利亞) |
2019/11/5 L2末 (800) | 2020/1/5 L3 (1500) | 2020/3/17 19 g (1500) | 2020/7/20 17g (1000) |
長:58mm 重:11 g |
2020/10/20 66 mm (1年) |
|||
no.10 |
♂ (土耳其) |
2019/7/2 L2 (800) | 2019/11/19 L3 (2000) | 2020/4/13 23g (2000) |
長:54mm 重:10 g |
2020/10/18 61 mm (1年4個月) |
||||
no.11 |
♂ (土耳其) |
2019/7/31 L2中 (800) | 2019/10/11 L3初 (2000) | 2020/3/11 25g (800) | 2020/6/8 23g (2000) |
2020/10/1 長:64mm 重:16 g |
2020/11/10 78 mm (1年6個月) |
|||
no.12 |
♂ (土耳其) |
2019/7/2 L2初 (800) | 2019/9/27 L3 (2000) | 2020/2/6 26g (2000) | 2020/8/12 27g (2000) | 沒紀錄 |
2020/11/15 85 mm (1年4個月) |
|||
no.13 |
♂ (敘利亞) |
2019/6/18 L1 (800) |
2019/10/1 L3 (2000) |
2020/3/16 30 g (2000) | 2020/9/20 31g (2000) | 2021/2/9 30.6 g (2000) | 2021/3/12 28 g (800) |
2021/9/10 長:72.6mm 重:25 g |
2021/10/26 91 mm (2年3個月) |
|
no.14 |
♂ (土耳其) |
2019/7/2 L2 (800) | 2019/9/8 L3 (1500) | 2020/1/5 L3 (1500) | 2020/5/21 31 g (1500) | 2020/9/24 28 g (1500) | 2021/2/15 29.15 g (1500) |
2021/8/4 長:72mm 重:22.78 g |
2021/9/19 87 mm (2年) |
|
來~我知道你看到太多數據一定懶得看
筆者直接貼心的統計蛹重&成蟲體長,歸納如下表
蛹重 | 10~14g | 15~19g | 20~24g | 25~30g | 30g↑ |
成蟲體長 | 64~70mm | 74~82mm | 84~89mm | 90~96mm | 98mm up |
當然每顆蛹的牙型體型不一,一定會有落差
不過應該還是可以幫助讀者大略的有個概念
等之後相關羽化數據收集更多後也會再修正更精準囉
飼育溫度
一般認為深山屬都怕熱,溫度要22度以下甚至18度比較適合
不過記得在筆者的養蟲生涯2011的那一年夏天,曾遇過蟲友最怕的冰箱故障
溫度飆升到40度以上
在那次的大滅絕中
所有的鍬兜成蟲幼蟲都散了或黑了
但4隻LCA幼蟲卻存活了下來,很不可思議!!
另外之前飼養阿卡巴幼蟲時,因冷氣壞掉加上冰箱實在擠不下去
只好將一些幼蟲置於室溫下飼養
因是夏天,所以溫度都是每天30幾度的
但幼蟲也幾乎都活了下來(當然也都不大就是了)
不過在後來化蛹時就有些黑掉了
還有另外有跟蟲友聊過
他在夏天,是夏天
從產地進口幼蟲,收到時都沒什麼折損
而且進了好幾次
當然這只是想說明LCA或許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怕熱
並不是說飼養阿卡巴深山可以不用溫控
有心要繁殖累代還是須要準備好溫控環境才比較會成功
另外筆者認為不管是那種蟲
化蛹/羽化這2個關鍵期溫度還是不能太高,否則很容易初4啊
阿...阿...卡巴....化....化....化蛹失敗
(鎮...鎮...鎮...鎮定)
LCA幼蟲基本上算很健壯,L1~L3折損率不高;但L3末期有些個體會不化蛹導致死亡
~Chapter 5~ 蛹
目前筆者飼育的阿卡巴幼蟲,有一年一化,也有兩年一化的
當然2種兼具是比較好的狀況
一年出來比較省時保險又方便累代;雖然體長會稍差一點
兩年出來的體型大多不錯;但風險相對也提高不少
最糟的情形是有些個體拖台錢不化蛹
後期不太吃也不太動,換介質刺激化蛹也無效
然後放著放著就黑掉了...
或是做了蛹室卻一直發呆龜在那
這種的通常也不太妙
也有些就算化蛹了但也會莫名掛掉
看起來像是正在做蛹室的大公幼,不過似乎怪怪的!?
翻過來看原來已經掛了...
30g的阿卡巴大公幼,龜著龜著就被菌包圍了...
這更慘,不只長霉,還像被焚屍一樣;都焦了...
筆者推測不化蛹主因應該是介質少了些什麼(太腐,太朽,太細...)
或是生理基因!?
因對深山屬不熟不敢臆測
不過有點小小發現不知是否有點關聯
就是筆者飼養LCA的容器會使用不織布防止雜蟲入侵
觀察發現很多做好蛹室的布都是破爛的;然後在蛹室壁週遭會有布的纖維
雖然尚無法確定幼蟲是咬纖維去增加蛹室的強韌度(跟野外習性有關!?),或只是暴動順便咬的
但如果算算時間差不多,看到土表凹凸不平加上被咬爛的布,通常就可判斷是做蛹室了
另外在3齡末期若讓環境溫度提高似乎也會導致幼蟲化蛹(當然不化蛹的還是一樣寧死不化)
(這部分還在實驗比對階段)
咬爛的不織布
做蛹室的徵兆,幼蟲把介質推到要做蛹室的地方增加密度及強度,因此表面形成了凹凸高低的樣子
壁邊介質顏色改變也可能是因為做蛹室的關係
前蛹中的LCA幼蟲
不過通常很少看到做在壁邊的,也可能是介質狀況讓幼蟲選擇性不多
一切順利的話接下來就是等待幼蟲化蛹了;這應該是養蟲人第二期待的moment了
因為可以大致看出辛苦飼養的幼蟲可以變成多大多帥氣的成蟲了
蛹的時期應該也是蟲友最會關注的時刻
每天上課上班前看一下;半夜起床上廁所也喵一下
三不五十的就看一下是否安好,是否要羽化了
而常常也是因為這樣關心則亂;可能本來沒事都被搞成有事
蟲界常說的一句話:「最大的那顆蛹總是會羽化失敗」
其實有部份原因大概也是因為"巨巨"就會期待,然後就會一直想看,沒事就拿出來端詳一下
如果是長戟大兜的蛹還要拿起來當手機講一下(誤)
或是M屬大兜蛹要拿著假裝是手榴彈投擲(大誤)
哈,以上例子我想應該很多蟲友都有經驗過吧!
當然努力的撥種,享受一下成果也沒啥不對,不然養蟲也就沒有樂趣了
不過千萬要注意小心就是了
拿蛹時一定要屏息全神貫注,聚精會神
眼觀鼻;鼻觀心;心及丹田(...有沒有這麼浮誇啊)
以免打個噴嚏手一滑發生憾事
(ˇ登上希望之頂可能要耗時2年;但跌落絕望谷只須2秒...)
另外常忽略的是若是平常放冰箱,然後常拿出來看也可能因溫溼度變化造成羽化風險(尤其是炎熱的夏天)
阿卡巴的蛹室通常都是做在介質中間,一個圓弧堅固的房間,大小通常合身不會太大
so從外部是無法看到蛹室的
不過也是有少部份會做在容器的底部及邊緣
雖然如此一來就方便於觀察,但也是要注意是否會因為容器太光滑增加羽化時候的風險
網路名言:「不作死;就不會死」
這顆蛹在取出拍照放回蛹室時因角度稍大了一點,所以有點折到腹部
本以為沒事,結果越接近羽化時顏色越怪...
哎哎~其實呢!是這樣的!!
筆者也只是因為要測量蛹的長度重量等相關數據,"辜布里終"的才把蛹拿出來
好讓自己及親愛的讀者們之後飼養阿卡巴時有相關數據可以參考啦!!
用心良苦啊!!(really!?手癢就說手癢啦...)
很殘酷的結局就是到了最終階段腳都打開了卻無法翻身羽化
可以看到腹部的顏色異常,大概像人類的黑青吧...
好了,失敗難過的拿橡皮擦擦掉,來看看一顆顆令人期待的LCA-蛹吧
不知蟲友們會不會覺得挖蛹這行為跟古代的盜墓者頗類似
要先像摸金校尉一樣,勘查地形環境;找出墓陵(蛹室)並判斷大小及座向
然後從週圍慢慢的向中心挖掘縮小範圍;挖到陵傾(蛹室壁)後要更小心的刮掉砂土
然後最重要也是最危險的就是拿出工具鑿開一個小洞後再挖除上蓋盜屍...x...取蛹(o)
鑿洞蛹壁時工具一定要水平斜上施力,以免力道控制不好變成"海盜桶遊戲"
大小顆一起比較一下
中小型的阿卡巴公蛹
長歪掉的阿卡巴公蛹
小心的把母蛹的土繭整個取出來,然後移到較小的容器管理
可以省下一些空間
一邊牙長歪了
羽化前夕的公蛹
開始羽化的母蛹
雖然建議蛹期少打擾,但也不能完全遺忘
圖中的小菇只有一小顆又在外部,殺傷力不大
之前有遇過日鋸蛹室內部長了一堆,若沒發現移除就可能會影響羽化了
除非原來的蛹室狀況太差,一般是不會用人工蛹室的
一來天然的尚好,二來手藝太差
幫蛹量身高體重
紀錄一下以後比較有概念羽化後的尺寸
15g的LCA蛹不算大
羽化後約78
20g以上的蛹還蠻多的,也是可開始期待的重量
羽化後都有85up
筆者推估25g應該是阿卡巴深山過9的門檻
接近27g的阿卡巴大公蛹,目前養最大最重的蛹,but...
牙較彎、圓弧形的蛹
這顆則是牙型較筆直的蛹
Which one do you like!? (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挖蛹當然是養蟲人一大樂事
但有時候也會錯亂!!
以為參加了考古團,挖到一具具油油亮亮的蔭屍...
黑掉的LCA大公蛹
雖不能說常發生,但還是有一定的機率
感覺3齡末開始要找地方做蛹室→到化蛹這段時間若拖得太久就比較會出現
挖蛹時通常看到黑黑的都很挫...因為表示可能黑掉了
只有少數時候像這樣直接開出大獎-帥氣成蟲一枚
也有開出來是成蟲,但...拿出來是散開的...
穿燕尾服的狀況還ok,至少還可以增加配種的機會
但是穿太大件over size的就不ok了...很大的機會會在羽化一陣子後掛掉
靜靜地沉睡,等待蛻變
~Chapter 6~ 羽化
好了!終於來到了飼育最高潮,也是邁向成功的最後一哩路了
究竟是笑著飛上天堂,亦或是悲嘆跌入谷底
一切就看此時了
所有的愛恨情仇,恩怨是非終將在此有個了結了...(好像形容怪怪的...)
羽化失敗的超.操.操.超大型LCA公蟲(我沒罵髒話喔)
研判可能是因為蛹室太寬然後又開天窗(太高)
加上蛹大呆狗大笨(誤)
無法翻身導致氣力用盡無法脫皮...
就是這顆27g的蛹,曾經是最令筆者期待的大物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但還是比一下來虐心好了...
截至本篇發表為止,這隻是個人飼育最大個體
幾個月前也是失敗了最大的LCC蛹、長戟DHH極太蛹
下次要來寫個"那一年;我遺失的巨巨(GG)...蛹"
筆直的大顎+超大牙叉,是筆者心目中最美型的阿卡巴style
(你只是一個過客,從我的世界路過...)
羽化前一切都是謎,誰知是狂喜還是狂悲!?還是狂犀...(誤)
不過這種不確定的不安,不正也是甲蟲飼育的迷人之處嗎
美麗的琥珀色澤,辛苦的飼育就是為了等待這一刻
可口的焦糖色阿卡巴深山
白白的不是長菌發霉,也不是蜘蛛洞啦
是不織布的纖維
剛羽化的母蟲色澤也很特別,酒紅色的!!
剛羽化的阿卡巴深山公蟲~艷紅的美麗大顎,非常吸睛
這種睡法有時會讓人誤會啊!!
看看這狂野有型的大牙,讓筆者心甘情願的被圈粉了
~Chapter 7~ 蟄伏
等羽化一個月後,小心的取出原本的蛹室;然後放到小一點的容器繼續休息囉
為何要如此做?做個人工的不就好了
因為筆者的觀點還是天然的最好
不過若都是1500、2000ml的容器實在太佔用空間了
右邊是更換後的樣子,看起來很自然吧
蟄伏期至少要半年以上,這段期間就遺忘不要去打擾他們吧
不過偶爾還是要查看一下介質環境有沒有什麼異常變化
如果算時間差不多時也要去關心一下;以免醒來的蟲因沒東西吃而死亡
衛生紙是是否過蟄伏期常用的觀察方式之一
若看到變的破破爛爛時就要注意蟲是否醒了
筆者飼養的阿卡巴深山蟄伏溫度為20度左右
沒有特意怕公母遇不到而放一般家用冰箱延緩蟲的生理時鐘;主要是希望自然睡醒
且也覺得會不會太冷睡死或導致器官無法成熟發展!?
不過如果羽化半年以上,有時會為了讓公母配對而調整
就是移出養蟲的冰箱(20度),改放蟲室(約23~26度)
讓蟲感受到溫度變化而醒來
安全睡過蟄伏期的栗色深山....(麥亂講)
睡醒爬到土表上層的阿卡巴深山公蟲
飼養阿卡巴最傷腦筋的就是找不到另一半配對...
阿卡巴深山-大型個體
筆者感覺雖然是大型鍬,但似乎還蠻溫和的(有點慵懶呆呆的...)
拿在手上攀爬危險性不高
若同體長的大扁類上手不是會被大牙夾就是被爪鈎抓出一堆小洞
目前國內的阿卡巴歐深的最大飼育紀錄是97
當然這只是網路可查詢到,檯面上的
相信很多低調的蟲友可能已經都養破百了沒貼出來而已
母蟲也都養過5了
2023/5 更新紀錄
FB社團有蟲友貼出102了!!真的是很厲害!!
筆者目前飼育的最大個體為91(羽化失敗的那隻就先不算了)
雖然破9就已經很帥很有震憾感了
但如封面所寫
LCA是少數可破百的鍬形蟲,SO當然還是要挑戰目標100mm囉
手上的Be-Kuwa(2018年)飼育紀錄是103mm
以阿卡巴的人氣,飼育者眾多;現在應該有更大的了吧!?
目前飼育最大個體,但型態不甚優,身體比例太大
2023/5 更新飼育紀錄
挖到一隻稍微再大一咪咪的
已經很滿足了
好了!以上就是阿卡巴歐深(LCA)的飼養心得紀錄
耗時籌備了2年(體重數據收集),加排稿製作半年(就想到什麼就加一下,然後又休息一下...)
呼~總算是完成了(打字真的不太快啊...)
不過當然是非常的開心啦,有紀錄下來以後就可以回味囉
這篇LCA飼育日記雖然不一定完全準確,還是希望能幫助新手有些概念囉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記得按個讚(呃...哪裡按...!?)
也別忘記分享並開啟小鈴鐺喔,(到底在哪裡啦...)
~本篇不定時會update,要是手機滑到不知看啥時可再回來看看~
好了!不輪肖話了
筆者要來寫下一篇飼育心得Vol.2了(最後再讓我自稱一次)
主角當然就是之前本來要寫的『日本鋸鍬Series』
不過真的不知何時開工...春天使人犯懶啊!
而且心思目前正移情別戀的在養殖植物上面
哈,那就下次見囉~Bye Bye
-阿卡巴深山鍬形蟲-
( Lucanus cervus akbesianus )
アクベシアヌスミヤマクワガタ